
优秀经典的读书笔记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经典的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优秀经典的读书笔记1最近,看了蔡崇达的《皮囊》,顺便上网找了他的资料,发现他有这样一句名言:“走向自己的内心,是通往他人内心最快最本质的路径”。我想,这应该是他在这本书中,勇于解剖自己,将成长经历中的种种困苦、迷茫、不堪,都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根本原因吧!
这本书以作者身边人的故事为主要内容,其中的人物大都充满悲剧色彩,只有作者蔡崇达算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
很多读者评论,前几篇写作者亲人的文章,非常细致感人。但后几篇写朋友的文章看了让人很不舒服,总感觉作者在朋友的故事中,透露出了一种成功者的沾沾自喜,甚至有一种小人得志的卑琐和龌龊。
我对此很不认同。我在书中看到的作者只是一个被命运揠苗助长的早熟者。在面对偏瘫父亲和贫困家庭时,他茫然无措地被逼迫着向现实低头,小心翼翼地算计着自己的人生,生怕走错一步就会万劫不复。
在命运面前,他只能用卑微的执着和隐忍与之博弈,结果他“成功”了,但他并没能为灵魂找到一条自由的出路。因为他说,他并不知道要怎么享受生活?他也不知道什么才是最应该珍惜和最珍贵的东西?
其实,作者的这些拷问,也是我们每个人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
阿太是书中第一个出场的人物,这是一个令人惊诧的老太太,她没有文化,却经常口出哲语。她99岁,但苍老皮囊下包裹的却是一个豁达、不屈的灵魂。
在作者的记忆里,阿太是个心如坚石的老人。在女儿早逝时,她倔强地没掉下一滴眼泪。在手指头被切断时,她表现得毫不在乎。但在她不慎摔倒,身体不能动弹时,她竟然哭了,因为她认为“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她觉得女儿的死亡,代表着灵魂挣脱了皮囊的束缚,回归了它轻盈的本质。而当她不能动时,她为自己的生命被肉体拖住而感到悲伤。
这个智慧的老人,令我们这些整日为满足肉体欲望而奔波劳碌的现代人汗颜。
二、
在作者笔下,母亲是一个充满执念的女人,她柔弱的皮囊下,包裹着一个倔强的灵魂。
她在初嫁时,与丈夫一同许下了建新房的愿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她心甘情愿地贡献了自己的嫁妆;当丈夫不幸中风偏瘫,家庭财务困难时,她宁愿去捡烂菜叶糊口,也要将省吃俭用攒下的钱拿来建新房;当老房子面临拆迁时,她仍执着地要进行房屋重建。尽管她明白,这种行为徒劳无益,花掉的钱必将打水漂,却依然不改初衷。
她好像一辈子都在为建房子而活着,因为她不服气,她想用这种方式来维护残疾丈夫的尊严,来保障这个贫困家庭在小镇的地位。或许,她也是在用这种不可理喻的偏执表达着她的爱情宣言吧!
三、
父亲的一生命运多舛,看起来像是个懦弱且无能的男人。
他年轻时因为超生被开除了公职,在消沉了三年之后,去宁波当了海员,而后带着挣来的钱,做过各种生意。中年时,他突然中风偏瘫,将家庭的重担推给了柔弱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
一开始,他充满信心地试图通过康复训练来战胜偏瘫的身体,希望能重新掌控这具不听使唤的皮囊。但慢慢地,他发现自己的肢体在进一步失控。他愤怒、恐惧、挣扎,最终他失败了,他被皮囊困住了。于是,他放弃了,不再幻想重新扮演好父亲的角色。恰恰相反,他迅速地退化成了一个孩童,常常用无理取闹的方式来嘲笑自己的无能和失败。
在与失控的皮囊搏斗了8年后,他突然去世,但他的灵魂始终带着些许不甘。最后,在神明和妻子的帮助下,他的灵魂终于得到了安息。
四、
张美丽是小镇少年们的性启蒙老师,但这具美丽的皮囊,却承载了太多世俗的偏见和诋毁,最终脆弱的灵魂以自杀的方式脱离了皮囊的束缚。然而,她的灵魂并没有得到世俗的谅解,她最终成了孤魂野鬼。
纵观张美丽短暂的一生,只因年轻时追逐爱情,未婚失身,后来又离了婚。所以,在小镇人的眼中,她就成了被妖魔化的狐狸精。尽管她后来经商变成了企业家,但仍然被亲人和邻里视为污染小镇风气的妖孽。
在自杀前,她跪在宗祠门口,对天发誓,自己没有作孽,她只是把她觉得美的、对的、喜欢的,都做成生意。但没有人相信,因为人们只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东西。
这个美丽的女人到底只是个小镇姑娘,骨子里充满了对传统和权威的敬畏和顺从。她没有能力抵御流言蜚语的侵蚀,最后,只能白白做了旧传统和旧舆论的牺牲品。
五、
文展是一个降伏了“兔唇”生理缺陷的小镇少年,是一个从九岁就开始整理自己的中国历史大纲的“天才”,是一个为锻炼领导能力,每天组织小伙伴开展各种集体活动的初中生。他从小就见识非凡,有明确的人生方向。他厌恶小镇,渴望融入城市,为此,他深谋远虑地进行自己的人生规划。
初中毕业后,他如愿考上了重点中专,急迫地将户口迁出了小镇。然而,让他始料未及的是,因为兔唇,他在学校遭到了嘲笑。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一直试图用衣锦还乡的方式重建往日的自信和骄傲。但最终,他失败了,只能无奈地回归小镇,过上了普通人的庸常生活。
而与之对应的是,从小被他启蒙的作者蔡崇达,却在多年默默的坚持和隐忍中,慢慢过上了他规划中应过的生活。当两人再次相遇时,这个骄傲的男青年在长久沉默之后问道:“你说,凭什么是你?为什么不是我?”
但不管有多少不甘,天才文展终究还是泯然众人了。不知道是有缺陷的皮囊束缚了他的理想,还是对“天才”的执念让他不合时宜,无法脚踏实地。
六、
这是一个将hope(希望)写进名字的人,他活得张扬、随性。当作者务实又紧张地训练自己与真实世界的相处能力时,厚朴却走了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
他参加各种社团;打工赚钱组建乐队,并取名“世界”;频繁更换女友……他说他想尝试世界的各种可能。
当围绕在他身边的人,逐渐明白了现实的意义,纷纷离开他,各自谋求前途之时,只有他还一直活在对梦想的虚幻想象中,肆意地挥霍自己的青春。
毕业前半年,不向现实低头的厚朴被学校勒令休学,开始了四处流浪的生活。直到最后,没有朋友收留了,才被他父亲接了回去。在家人的帮助下,他变成了一个小村庄的教书先生。
但他那用想象喂大的过度膨胀的理想幻象,却成了他脑中赶不走的怪兽,摧毁着他的肉身和灵魂。在饱受折磨之后,他用自杀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我不知道厚朴是不是因为太纯真,所以才会与现实格格不入,最终活成了一个悲剧。但我很赞同作者的观点:“或许能真实地抵达这个世界的,能确切地抵达梦想的,不是不顾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热,而是务实、谦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怜的隐忍。”
< ……此处隐藏9914个字……宗耀祖,所以对少时的朱自清既格外疼爱又严加教育,在尽力保证儿子生活无忧的同时,对他管教甚严。朱自清小时候,科举初废,新学刚兴。父亲对新式学校的教学方法和读书效果很是怀疑,便把他送到秀才或举人那里学习古文和诗词。放学回来,父亲总要过目朱自清的作文。在父亲严格督促下,朱自清在古诗文和经史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对朱自清以后成为一代散文大家影响巨大。
对于朱自清,父亲朱鸿钧既有严厉的一面又有慈爱的一面。
朱自清在散文《冬天》里回忆童年和父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冬天的夜晚特别的冷,父亲便起了炉子,煮上白水豆腐。但“洋炉子”太高,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进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都喜欢这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寒冷冬天里,父子围炉坐吃,父亲为儿子夹白水豆腐,多么温暖的父子情!
然而,父亲朱鸿钧大半生生活在清代,毕竟是封建式家长。我国历史上,“父为子纲”,父亲可以安排儿子一切,儿子必须无条件服从父亲,父子之间尊卑关系是不可侵犯的。受此影响,父亲朱鸿钧是带有浓重封建色彩的丈夫、父亲,他虽爱儿子,但并不多表露,而且很严厉,随意操作儿子的生活,有浓重的封建家长礼法。
小时候的朱自清没法违逆父母等大人意志,加上深受传统文化熏陶,他对父母态度是顺应的。
1916年夏,朱自清考进北京大学预科。由于父亲失业“赋闲”,失去了经济来源,家中人口又众多,家里经济非常拮据。但为了让朱自清在北京安心念书,父亲不让家人把家事告诉他。但朱自清还是在暑假回家时察觉了。朱自清为减轻家里负担,提前投考北大,进入哲学系。
北京大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朱自清受五四运动猛烈抨击一切封建“纲常伦理”、痛斥封建家庭为万恶之源,高声呐喊个性解放的精神影响,具有了挣脱封建专制和封建伦理束缚,争取人格独立解放的新思想。受着新思想熏染的朱自清对传统的旧家庭伦理关系不满。
父亲朱鸿钧失业后,举债度日,故债台高筑。1920年,朱自清从北大毕业,理所当然要负担家庭的经济。面对新思想的儿子,若能稍微平等态度与儿子商量,朱自清还是愿意尽力承担应尽的义务的。
但老派思想根深蒂固的父亲没有把成年的朱自清视为一个平等的个体,而是像封建专制家长一样要继续完全控制朱自清。朱自清没有独立支配自己收入的自由,即使朱自清已经成家立业了,也依旧如此。
为了维护传统的家庭伦理,捍卫父亲对儿子的绝对权威,在朱自清1921年回扬州任扬州省立八中教务主任时,父亲朱鸿钧凭借与校长的私交,直接拿走了朱自清当月的全部薪水,这种专制式的家长行为极不尊重人,使朱自清非常不满。
于是,朱自清愤然离开扬州,到宁波、温州等地执教 。1921年冬天,朱自清从老家接出妻儿,在杭州建立了小家庭。朱鸿钧感到自己好不容易养大的儿子,竟然在翅膀硬了后想抛弃自己和家庭,激愤之下便不肯原谅朱自清,父子从此失和。
朱自清和父亲朱鸿钧之间的矛盾冲突,实质上是旧传统与新观念的矛盾,是旧思想和新思想的矛盾,是专制和自由解放的矛盾,是父亲的封建家长专制与儿子个性自由思想解放要求的冲突。这是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境遇,经济冲突只不过是形式上的显现。
1922年暑假,朱自清想主动缓解和父亲的矛盾,带着妻儿回扬州。朱鸿钧先是不准朱自清一家进家门,后虽在家人的劝说下作出了让步,却不理睬朱自清。朱自清在家感到很没趣,几天后悻悻离去。
此后,父子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朱自清认为自己没错,不肯认错;朱鸿钧也认为自己没有错,老子用儿子的钱天经地义,为父的即便有错也不该认错。于是双方进入了“冷战”状态,朱自清几年不曾回家。
其实,晚年的父亲朱鸿钧表面上对朱自清很冷漠、很苛厉,实际一直挂念这个在外讨生活的长子。可传统的“父子纲伦”使他不愿低下为父之头向儿子认错,父亲朱鸿钧就以惦记孙子的名义和朱自清书信往来。这也就是《背影》里所说到的“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这种父子失和状态对孝顺的朱自清是一种折磨,给朱自清造成了不小的精神创伤,使他痛苦、焦虑和自责。1925年朱自清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时候,十月的一天接到两年多“不相见”的父亲自扬州寄来的一封家信。
父亲在信中提到:“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封家书使朱自清心灵深受刺激,那种父子骨肉相连的情感使他不禁悲从中来。毕竟血浓于水。于是,朱自清回忆着八年前与父亲离别的情景,含着泪水,写出了父子情深的《背影》。
优秀经典的读书笔记14最近,我阅读了一本名著——《巨人传》。这本书是由有“伟大的笑匠”之称的法国人,托伯雷所著。
全书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巨人家族,他们的祖先叫高朗古杰。一家三代分别为高朗古杰、高康达、庞大古埃。主要讲了高康达的出生与一生的传奇以及庞大古埃的历险。
高康达在他年青力盛时参加了军队,跟父**同去讨伐野蛮的大野王。高康达英勇善战,用了不出一周的功夫就击倒了大野王,收复了属于自己的土地。之后,他的儿子庞大古埃出世了,庞大古埃比高康达更为高大。高康达希望他的成就能高过自己,于是把他送去学习军事知识,果然庞大古埃不负众望,学得了一身好本领,庞大古埃不满足于这一些知识了,他决定出外旅游,见识见识这个美好的世界。说走就走,庞大古埃带着他的伙伴开始周游世界。在路上,他又认识了新的伙伴——巴奴日。接着,他们在一个奇怪的岛击败了与教主为敌的香肠人。还给巴奴日找了一门亲事。之后他们来到了由邪恶的组织“穿皮袍的猫”统治的机舍关。最后在灯笼岛结束了这段旅程。
书中有一些话深深讽刺了当时的法国政府,因此,这位“伟大的笑匠”处处被人排挤,一直被政府仇视,直到今天,这本书才从**表中被人取出。整本书非常的诙谐幽默,如果有机会,你一定要去看看!
优秀经典的读书笔记15这张我记得很清楚。
当时要考四级了,英语老师在学期末的时候就布置暑假要把真题包括作文都写完。
没办法,我就是这么喜欢把别人的话当真,在新学期第一节课的前几天赶了几张纸的作文。话说既然这张纸现在还在我这里的话,当然老师都忘了这件事。
原来大学生是不用做寒暑假作业的啊。
在第一次参加这种证书考试之前,总会抱着一种崇敬的心态去观望,当你正真把它才在脚下的时候才发现这真的是bullshit。然而大家却偏偏都爱。
既然活在如此神奇的国度,让证书来的更猛烈些吧。
不知怎么就写成的吐槽的文章,而且还是银魂风格的,我才看了不到十集的说。
很应景的顺序说,BECertificate还剩13天,写下了这些碎碎念。
我不是一个活在回忆里的人,只是回忆才构成了更完整的我。
乔布斯的自传有521页有余,当我的人生变成一张张A4纸时又会是多少呢?